




如果沒有撒鹽,即使環境溫度高于0度,雪也不太容易融化;撒鹽后,只要溫度稍微高于0度,雪就會開始融化。另外,鹽水的冰點一般都低于0度,撒上鹽更容易化雪。即鹽水的凝固點比水的凝固點低,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鹽之后就難以再形成冰塊。如果水溶液里含有20%的鹽分,它的冰點就會降低到-16℃。利用鹽水的這一特性,在滴水成冰的寒冬,人們可用撒鹽的方法,防止公路路面、機場跑道結冰。
其實,雪是在不斷融化和凝固的,如果二者速度相等,就會始終保持固態,融化不了。由于鹽水的冰點比水要低,雪上撒鹽以后,雪周圍的水融化成鹽水,在同樣的溫度下再也凝固不了,這樣雪就會不斷融化。
此外,鹽的特性就是吸水。比如我們穿的有汗水的衣服就很容易潮濕,這就是鹽吸水性極強的表現。鹽的吸水性也是讓雪易于融化的原因。
按環保標準,含鹽量在1000mg/l的水是達標的,含鹽量在400mg/l的水可以養魚。所以,以目前化雪鹽的用量,對道路、橋梁和植物并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。
冬季雪大?積雪無法在短時間內去除?那就用融雪迅速的溶雪劑吧!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常規思維。然而,隨著溶雪劑的使用,它對環境的影響凸顯出來,那么,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是必須品嗎?
其實,答案是很明顯的,雖然溶雪劑的作用很大,效果很好,但它并不是必須品,為什么這樣說呢?據了解,在北歐的一些地區,也時常降比較大而厚的雪,卻很少使用溶雪劑。他們的溶雪劑代用品,是再平常不過的碎石子。三相對于前兩種環保很多——UNS6-3,價格比前兩種高一些,一般都是用在橋梁、路面上,加了很多的緩蝕劑。從下雪開始,他們就一邊鏟雪一邊在路上撒這些碎石子。
碎石子當然不能溶雪融冰,但防滑是沒有太大問題的。當年的整個冬季,盡管溫度達到了零下30度左右,每天行人還是照樣騎自行車在幾公里長的有著積雪的路面上行駛。但到積雪融化以后,路面上的碎石子似乎有點問題,這就讓環保工人使用清掃機器進行清除。
雖說,溶雪劑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不是必須品,但在我國很多地方是必備品之一,比如東北三省地區,這是因為這些地區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長,強度大,影響范圍廣,降雪之后如何及時、有效、環保地清除道路積雪,保證車輛和行人順利通行,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。道路打通了鄉村的花草樹木和道路、橋梁受影響的水平也大大降低了北京城區草木冬天“吃鹽”歷史也宣告完全結束。
目前,除雪的方式有機械除雪、電熱除雪、融雪劑除雪等方式,在這些除雪方式中,溶雪劑除雪以其操作簡便、價格低廉、融雪速度快,成為近年來城市道路除雪的主要方式。
使用融雪劑后的積雪常常堆積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或農田,開春后其鹽類殘留物全部堆積在農田和綠化帶里,農作物和樹木怕鹽,將會造成綠化植物大量傷亡,甚至是毀滅性的。
大面積超量使用融雪劑,使得道路中心隔離帶、分車帶、樹池等處的土壤含鹽量大大超標,致使行道樹、綠籬等植被大量傷亡,嚴重影響景觀效果和生態環境。
其次,融雪劑不僅對交通設施造成破壞,還會使混凝土保護層發生鋼筋開裂、脫落,腐蝕破壞公路橋梁。美國曾做過一項實驗,一座立交橋原來使用壽命為50年,如果一直使用氯化鈉融雪劑除雪,立交橋的壽命可能會降至25年,甚至10年。